原標題:關註首個國家公祭日 旅日華裔導演李纓作品《靖國神社》英國首映
  《靖國神社》導演李纓在倫敦首映式之後接受記者採訪。攝影:段雪蓮
  國際在線報道(記者 段雪蓮)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,由旅日華裔導演李纓指導的紀錄片《靖國神社》於當地時間12月12日在英國倫敦上映。
  記錄片《靖國神社》通過對在靖國神社製造過武士刀的一名老刀匠的跟蹤拍攝,探究和闡述了所謂的“靖國精神”,向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及“戰爭美學”提出了挑戰,反映了戰爭悲劇的本質和其為後世帶來的沉重創傷。導演李纓表示,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際放映《靖國神社》,有著特殊的意義。因為當初促使他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契機,正是因為一次不同尋常的觀影經歷。
  “當時日本放映了一部記錄電影,日本陸軍拍攝的,講日本軍隊當年怎麼進入南京,舉行入城儀式,在入城儀式上升起日本國旗,放日本國歌,在這個時候,我在現場竟然聽到一陣噼里啪啦的掌聲,當時我就象如臨戰場一樣,仿佛聽到了一陣槍聲。這種感覺我講過很多次,但每次提起來都是很鮮明的刺激。戰爭已經過了那麼多年,那時候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了60年,為什麼在日本還會有這種反應,這到底意味著什麼?”
  歷經十年的製作歷程,影片最終於2008年在日本公映,引起公眾巨大反響,成為日本影院歷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。李纓在談及他個人對靖國神社本質的認識時形容說,靖國神社是日本一個表情最為複雜的舞臺。從明治時代到昭和到現在,它都是日本‘大和魂’的精神堡壘。戰爭與和平,殖民主義與愛國主義,名譽與恥辱,在這裡交鋒吶喊。他將靖國神社問題比喻為日本的戰爭後遺症。而這個癥結如此複雜,需要中日雙方都冷靜客觀地去面對。
  “在影片拍攝過程當中,我也接觸到了非常多的普通日本老百姓,他們也都是很善良的遺屬,對於他們來說,並不是去參拜就是想要複活軍國主義,不是這麼簡單的問題。它有著一種很複雜的情感在裡面。”
  《靖國神社》在日本公映之後,獲得了當年日本電影觀眾聯盟特別大獎。評委會在頒獎詞中說“導演的視點切入了時代的本質,取得了確切的結果。”對於這樣的評價,李纓在當晚英國首映式的講話中表示:
  “遺憾的是,在這部電影里大家可以看到的,以‘靖國騷動’現象為代表的戰爭後遺症至今一直還在日本和東亞延續著,而且這顯然不是一個短期能解決的問題。面對這種病癥,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醫生,而僅僅是一個患者,我所能做到的,僅是將自己條件反射地觀察到的病癥,儘量理性地呈現在世界面前,引發日本和世界的思考。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38julyq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