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武漢印象·2013》草根作者:
  通過寫武漢
  重新認識武漢
  記者宋磊通訊員李魯平
  《武漢印象·2013》散文捲的47篇散文,有一些來自普通市民。對他們而言,書寫“武漢印象”意義何在,對自己有怎樣的影響?昨日,記者採訪了3位作品入選《武漢印象·2013》的市民。
  寫武漢讓我融入這個城市
  鐘沖今年27歲,近年來寫了大量關於武漢的散文。《武漢印象·2013》收錄了他的散文《從“巷”到“谷”》。
  2005年,他來武漢讀大學。生活學習在魯巷附近,他的很多文章都在寫魯巷及周邊地區。“剛來武漢時,魯巷很偏僻,只有破舊的停車場,通往學校的道路坑坑窪窪,讓我很失望。”8年後,鐘沖在《武漢印象·2013》中寫道:“原來村裡熱鬧的街道已經成為步行街的一部分,兩旁低矮的房屋早已變成高樓大廈,步行街里吃喝玩樂購物廣場更是讓人目不暇接。”在他看來,魯巷的巨變正是這個城市變遷的一個縮影。
  鐘沖告訴記者,寫武漢的過程讓他瞭解了更多的武漢風土人情,也讓他這個外鄉人更好地融入了這個城市。
  最重要的“印象”是人
  在《武漢印象·2013》徵集中,市民歐曼的散文《沌口的國際範》入選,該文描述了一個個生活在沌口的人,有當地人,也有來此生活的外國人。歐曼說:“對一個城市而言,最重要的‘印象’是人,寫武漢讓我瞭解武漢的人,從而更瞭解這個城市如此多元。”
  歐曼在沌口生活、工作多年,目睹這裡從荒涼之地變成工業區。但在她看來,工業與經濟的發展並不是這裡的全部。“由於外企入駐,沌口地區外國居民越來越多,他們與當地人共同生活於這片樂土,這正是武漢包容性、國際化的表現。”歐曼認為,一個城市的印象不是固定不變的,而是因人而改變的,寫武漢、關註人,更能感受這個城市的變化。
  《武漢印象·2013》的出版,讓歐曼更關註其他人寫武漢,“寫武漢讓我更關註其他人眼中的武漢,它們如此不一樣,讓我感動。”
  讓我們挖掘更多“美好”
  李永芬是生活於黃陂區多年的自由職業者,去年,她的一篇《盤龍城,武漢之根》入選《武漢印象·2013》。在文中,李永芬以盤龍城遺址為主題,從消失的古城與武漢的血脈關係,表達自己對武漢城市魅力的理解。
  “其實,很多人不瞭解武漢,武漢其實是個文化底蘊很深的城市。”李永芬告訴記者,因寫“武漢印象”,她得以有機會深入瞭解了盤龍文化,從而認識到這個城市文化的積澱如此深厚。“武漢並不是只有碼頭文化。寫武漢,能讓我們更多地挖掘這個城市不為人知的‘美好’。”  (原標題:通過寫武漢 重新認識武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38julyq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